《海鸥来过的房间》电影完整版剧情简介:
一个无风的盛夏,曾为作家的房仲周迅生,迎来一位房客,一个清澈稚嫩、热衷在生活中表演的剧场演员,他很快地成为迅生观察的对象。而在舞台剧《海鸥》上演前,演员痛失角色,却发现自己活成了迅生小说中的主角。一名渴望被凝视的演员,一名只能寄情于文字狂想的作家,戏里戏外,在不同角色间 困惑混淆,释放欲望。导演孔庆辉游走于多重文本与身份,辩证真实与虚假。
第52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未来之光奖(提名)孔庆辉 第47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 火鸟电影大奖(华语)(提名)孔庆辉 第47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 最佳导演(华语)孔庆辉
《海鸥来过的房间》下载观后评论:
輾轉於小說、舞台劇、電影等多重文本,模糊戲裡戲外的虛實身分,導演意圖以直陳的小說文段字幕,為觀眾展演人物之間錯綜纏繞的慾望與迷惘。只是,這樣的註解形式卻也很遺憾落得空洞無效,它不僅未能為我們呈現更複雜與落地的人物內裡,反而背負著相當沉重的學院包袱。本片在意象上的「故弄玄虛」,確實為評論提供了極為寬廣的施展空間,也極易觸發風格各異的互文聯想。然而,當我們試圖為其作進一步定錨時,卻會發現,它既未如《黑天鵝》(2010)在人性探掘上做到極致癲狂,也未如《于堇:蘭心大劇院》(2019)在精省敘事下推至虛實相合的疊影時刻,而在文學抒懷上,同樣未能再造《路邊野餐》(2015)如夢似真的輕盈調度,甚至,當我們嘗試為其安上酷兒探索的標籤時,也像極了題材詐欺。雖有作者印記,也融入迷影元素,但整體更似創作者自溺的私我呢喃。
離校多年再次看到這樣充滿學生氣的作品,還是在電影節的大銀幕上,我簡直震驚。真的很久沒看到這種:走進一眼睇晒的房間,從畫左慢慢看到畫右;站在要拿的東西前,呆立幾秒才拿下來看;生氣,就當著外人面發脾氣扔書...這是現實中的人嗎?就是為演而演。當然,這不是演員的錯,完全就是劇本太單薄了。導演說他有嘗試比較紀錄片的拍法,有時會即興發揮(大意),可能人物想呈現的困境在鏡頭以外另有故事吧,但我從一堆沒事發生的畫面真的腦補不出來,這就是表達失敗啊。我知道對於劇場人來說,摸索人物狀態很有意義,那就回劇場慢慢實驗啊??還有那些字幕卡,文筆實在沒靈氣...其實多年前曾看過導演的短片,當時真的印象很好,覺得導演前途無量,所以今天完全被嚇傻,仿佛隔了這麼多年,導演沒有在真實的世界裡生活過,沒能看到他的成長,有點失望
2023.04.07. 圆方戏院,47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个人第13场。比预期好很多,节奏虽然有点慢,但人家就90分钟讲完一个故事、并不拖沓。又是一个揉合了舞台剧排练的故事:电影里的剧团导演要排一出“性转版”的契柯夫《海鸥》,所以有了得到机会饰演Nina的男二,故事也将男主“求而不得”的唏嘘命运跟Nina形成一个对照。在不剧透的情况下,可以说男二演员林上真的很灵,最后一场(也是唯一一场相对完整的)与男一的对手戏演的非常好。男一角色,“过气”/很久没新作的作家、地产经理、男二的房东、亦是个会在租屋里藏摄像头的“偷窥者”,也设计的蛮有意思的。到最后作家与演员、作家的写作与剧场与现实、演员在舞台上的演出与被偷窥时的“表演”都被串了起来,作为导演的首部长片、在90分钟的体量下,完成度已是很高。
一开始看到那些打在屏幕上的台词就开始脚趾抠地,看到一半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矫情的时候发疯的时候,希望只有自己懂别人不太懂的时候写出来的东西是不是这样子的,是不是让人如坐针毡。看完之后我只觉得:“不是拍gay片就是文艺片啊啊啊”,当然映后导演回答了这个问题,答得比电影好得多。看到海鸥离开之后我会想导演是不是受到了晋江文学的荼毒(不是)。作家的演员演得很好,神秘感演出来了,镜头也很好,偷窥的视角也很好,有很多幕都是在门缝之间望过去主演只露出半个身子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深意。但映后会之后我明白这就是导演一个很私人的表达,很有个人的特点,反思了一下我只顾自己快乐不顾观众死活的时候写出来的东西也是这样子的,所以就很理解了。在私人的表达层面上我觉得是做得很好的。
原来是处女作,加一颗星。为了契诃夫的海鸥来看,全片比较喜欢的是演员从剧场逃离,在作家面前上演海鸥的情节,在这时候他对作家说你的作品真是好难演,人物太假了,后来才发现原来他念的只是台词。中间穿插的字幕加得零碎,有点影响观感,不过很喜欢电影中对covid的表述。以及觉得最后死亡来得太轻,知道这是海鸥的关键情节,但觉得电影没有很好的抓住,包括想要表述的“真实”也是,看的时候觉得演员就是一个轻飘飘的角色,没有被说服。角色设计还挺意料之外的,预想中是年长作家爱上纤细美貌演员租客的故事,开场几分钟后发现原来租客是另一个结实男孩哈哈,作家为了寻求“真实”在屋里装摄像头偷窥,演员明明知道还让他看,这点也挺有趣的,要是能再多表述一点就好了。
观影前看了海鸥话剧,所以从作家、演员出来开始不自觉就开始代入猜测他们是海鸥里的哪个角色,直到影片结束。映后有人问导演他俩的性取向到底是什么,导演没有直接进行二元划分和定义。恰好 这部电影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所有东西都是流动的 意外的 都不是非此即彼,作家既可以是康斯坦丁也可以是特里格林,一唱可以是妮娜也可以是海鸥,我觉得这也是这部电影最有意思的部分(戏中戏各种互文也很值得回味和探讨/台湾念的大学 广告专业 拍了一些小短片累积经验 剧团演员 海鸥 都让我想到了他/ 映后导演说电影有在尝试探讨“我是谁”“每个人都是演员 都在扮演”“超我”之类的问题,甚至把同性元素也解读为自我探寻的一部分,挺妙的,期待导演未来的作品
@InDPanda.第一次看澳门电影,影片抛弃了诸如大三巴等常见的澳门符号,而是深入到澳门人的市井生活中,阳台与小巷,天空与海岸,无不透露着南美同影才有的流动情欲(《夏威夷》),与滨口龙介般的日式鬼魅(《夜以继日》)。而影片也在戏剧与生活的真假之间(影片有很多现场即兴表演),讲述了年下小狼狗演员租客与中年深柜作家房东的合租故事。作家书写虚构的生活,演员表演他人的人生,在无限虚拟的世界中,两人都忘了做最真实的自己。当戏剧里的海鸥死了,现实里的海鸥就重生了,面对真实的情感,那些互相隐藏的偷窥,试探与暧昧都一股脑儿爆发出来,最终变成停留在彼此体内的那点痕迹。
【7】No《海鸥来过的房间》,Yes《亲爱的房客》。学滨口龙介用契诃夫,学蔡明亮用空置长镜头,留白,戏文,对话,值得庆幸的是学对了。善于运用文本和舞台剧结合,来拉长,延伸文艺电影的漫长。真实,鲜活地人物感官需求,汗流浃背的两场肉体的交织。房东偷窥房间故事写作故事,演员演戏成就编剧的人物。不知是假戏真做,还是报复一场。海鸥来过留下虚空幻影,Kissing the ground you walked on,爱你不存在的空房间。电影里作家爱上了人物,但现实导演映后拜访一口否认他创作的人物目的,坚定决心的艺术写作决心。@英皇铜锣湾+映后。
懷著支持澳門電影的心進場,結果居然有影後謝票??(買票的時候已經被幾乎全滿的盛況嚇到~澳門電影自己撐!雖然看得一頭霧水,不過早有料到??不會失望⋯⋯只是看著熟悉的人,熟悉的場景,熟悉的城市,聽著熟悉的口音,感覺奇妙又奇怪~讓演員自己演自己這件事,也太「澳門」了#感謝同場陪我偷偷笑的觀眾 #想起了我的房東和遇到過的房產仲介 #情慾鏡頭拍得很好!情慾而不色情,熱辣而不低俗??如果能在預告宣傳中看到這一部分,我應該會認真安排時間入場,而不是臨時有空找事做的態度哈哈哈哈哈
@PREMIERE ELEMENTS #hkiff47【7/10】摄影、剪辑跟声音的设计在我都是极具风格的,而故事上也很有滨口龙介《驾驶我的车》的影子,两者均通过经典戏剧与人物的状态建立互文。虽然文本上有所遗憾,比如两位男主角的背景信息太少,对故事与影像的关联有所削弱,但作为电影初哥来说起点已经非常高了。另外,很喜欢结局的处理,海鸥走后,周迅生又迎来一位从事舞台工作的房客,仿佛海鸥永远留在了这间房里,正如海鸥在阳台栏杆上边走边念台词时,跌入了他的梦里。
一个没有爱过他笔下人物的前作家,和一个生活中处处表演的不知名演员,一主一客,作家房东享受窥视的审判欲,演员房客同样渴望视线的关注。闷热的房间,虚掩的房门,隐秘的视线,还有暧昧的空气。然而当文字、戏剧,以及生活这三者之间的“幕布”被扯下,界限被逾越了,作家爱上了笔下的人物,演员也不再表演回归真实,只是故事发展到这里,也就走到了尽头。挺喜欢这个故事营造的意境,以疫情为表,以空间为营,展现了当代人内心的空洞与疏离,以及短暂而片刻的情愫过后留下的一地破碎。
问一个作家知不知道契科夫,实在让人哭笑不得。林上很好看,虽然演了一个没文化但稍嫌爱卖弄文化的人,一个情感骗子,一个没素质到在影院说话的迟到观众,一个没啥职业操守的落跑演员,但是电影用那种伤情的基调,用那种现实、戏剧、小说密匝的互文贯穿这个“热情”的边缘人,然后看一段情褪下,看一颗心凉掉,让他成了一只贯通当下的海鸥。黄柏豪有点像太保,有时候就感觉在看《叔·叔》前传,还挺动人。期待导演洗掉一些生涩、忧虑后的下部电影。三星半。
观于鹿特丹电影节。拍摄背景在澳门。放映后的Q&A,了解到品中有很多即兴的表演和拍摄,甚至有些人物是真实的,比如中介、租客、作家,因为导演想做一个混合式的、半剧情片和半纪录片的实验。以outsider的广角来看”作家”这个人物,同时也和观众一起探讨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构。导演本身曾经是剧场演员,喜欢契诃夫的作品,很多讲述的压抑、没落的中产阶级的故事,片中选《海鸥》这个剧目,也是因为和整个调性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