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下载地址
《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电影完整版剧情简介:
导演: 王兵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03-09-09
片长: 135 分钟
又名: 铁西区第三部分: 铁路
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的剧情简介 · · · · · ·
《铁路》长不足两个小时,主要片段是大段的火车穿越铁西区的空镜,穿过一个个工厂,穿过道路,大雪飞扬或烈日炎炎。铁路边的货场住着一对相濡以沫的父子。
《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下载观后评论:
是《第一部分:工厂》的复调:扩展了第一部分里已经大量出现的铁路镜头,同时展现火车工人的工作与生活状态。反复出现的铁轨与沿线风光看似意义不明,却是在移动中观察这个一言不发的城市,进而在凝视中转化为机器的视角,记录下在废墟之间穿行的证据。纯粹关注叙事的话,老杜父子的支线有压倒性的情感力量,相依为命的痛苦不断挤压着我的眼眶。雾气蒙上摄影机镜头——这几乎让我惊讶得快要叫出声来,剪辑思路竟大胆到保留传统意义上的废弃素材,这大大延续了真实影像的生命力。在不同空间里出现的两千年春节,则让我意识到王兵是一个非常忙碌的拍摄者,他同时跟非常多组人物保持深入的交流关系,难以想象他是如何独自完成拍摄的。看到这一部,越发体认到王兵在完成一种个体的史诗级书写——一部一个人操作的电影,表现为一个群体、一个时代的电影。
老杜进去以后记录小杜的反应的几场戏太让人记忆深刻了:小杜从一层层塑料袋里掏出来照片给镜头看,企图把心里的焦急和苦闷稀释掉,但却一边看一边默默掉眼泪。小杜出神地抚摸小狗,小狗和爸爸都不是自己,都是这家里其他的生物,小狗在,爸爸应该也在。小杜在小酒馆里那透过逐渐歇斯底里的打骂责怪胡闹而表达的自己不知道该怎么用语言表达的或者用语言已经不够表达的关心和爱。这可能是最近看电影哭得最凶的一次了,就连现在回忆起这些片段都要鼻子发酸。羡慕老杜的生活态度和韧性,也喜欢他那种“你不知道,这里事儿可深了”的故作神秘的架势。相比之下其他铁路的内容就显得很平淡甚至有些乏味了。有趣的是一开始的所有铁道记录都是在晚上,我十分怀疑是拍第一部的边角料拼凑的。后面的拆迁就是第二部凑的好了。嘻嘻。我真是小机灵鬼。
我从未在中国电影的镜头内看过比这其中那段老杜从警察局回家后更加震惊和现实的桥段,仅是此处就足以五星。在极端环境之中共生和隐忍的父子俩爱恨交织的赤裸情感和关系,从抱头痛哭互诉爱意到转瞬之后的相互扭打,在被停电、只有烛火照明的室内相互依靠扶持的形象和精神勾出类似陀翁式的拷问和现实主义力量。三个部分即是三段在同一年平行发展的生存实录片段组合,而这段的火车就像第一部分“工厂”全片开场的那个火车行进镜头的呼应和延展,完整了纪录片的时空叙事,而这段本身也是三段中叙事性最强的。王兵在这三部分当中截取这一年当中的片段,领着观众之眼观察和体验,而手持摄影也让影片烙上导演的名字。如此优秀的导演只能工作在地下真的太可惜了。
尤其喜欢的是一种手持摄像机游走的拍摄方法,在废弃的工厂抑或积雪覆盖的艳粉街,都如同猎人寻宝一般在荒原上追忆逝去的历史,和《死灵魂》在农场去寻找骨架一样,彷徨无力却又触目惊心。想起第一部分还是17年春节,在老家干燥寒冷的空气里看过,而今在尤伦斯的9个半小时里,感受着王兵导演给到的最高质量版本,好像确实经历过一段奇妙的午后和夜晚,长久观影过程中借助影像竟也浮现出了生活,儿时大院生活里的颜料厂,不曾深刻却已消失的钢铁厂,上学路上经过嘈杂的市集,以及险些变成火车驾驶室里的人生。想起来,21世纪前后确实是自己曾经历过却被遗忘的一段记忆,长长的纪录片里竟也寻回了自己的生活,神奇而难忘。
三部终于看完留个综述,这部片子的“神”,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明显的,他荡涤掉所有纪录片的风格化和类型模式,粗糙的剪辑甚至都上不了排面,但就“纪实性”这一点上它作为千禧年以来“神作”的特征就被无限放大了,从铁西区工厂到周边再到下岗潮里的个体,整整一个时代的变迁,社会动荡的符号就这么的呈现在了各种的视频媒介上,观众成了历史的旁观者甚至亲历者,摄像机成了那刻历史的摄像头,亲历者忘记了摄像头的存在实打实的在“直播”自己的生活状态,而这都成了所有下岗潮东北题材创作的沃土,文艺的创作也带不来它的厚重,影视工业体系下的时代还原也带不来它对那个时代的敏锐捕捉!
目前拥有过的最长观影体验,来自一口气刷完王兵的铁西区三部曲。比起前两部分聚集的大量“末世气质”,第三部分更加普世也更亲近。所有的感触都被头顶的轰鸣声,及纪录片里这对父子的关系牵绊。看不到1999到2000年荒诞的变迁,也看不到城市发展的信息,全都在每个人窄小的房屋和他们迅速默许的生活里。虽然回过来看这段迅速也迟缓的变革,就像北方冬天灰蒙蒙的天气,如一头早衰的巨兽,正在费力匍匐前行。看到最后想起左小祖咒在《大事》专辑里的一句歌词:“雾向着海岸的方向吹去,空气里弥漫子夜的气息,我们眺望远处蹦来蹦去,在没有终点的路上旅行。”
2018.11.19????PotPlayer 1.“今天我把你相片都翻出来了,爸我真想你”他从小就承受了那么多沉重的东西,当杜阳喝了酒情绪崩溃的时候,终于可以在爸爸面前放肆地做一个小孩子;2.谁也没有办法住到无助者的眼泪中去,人类的喜怒哀乐并不相通,所有的同情也都是廉价的,更多的是通过影片的记录对比着自己拥有的生活,然后感叹一句:我还算是幸福的吧;3.九个小时的纪录片终于看完了,虽然觉得异常牛逼,但是应该不会再看第二次了。
这一部的视角再次缩小,转而聚焦于同个家庭的两个个体身上。整个剪辑手法和前两部如出一辙,也因此暴露出了导演塑造单一个体的能力明显还欠火候。相对于前两部塑造出的拥有鲜明形象的两个群体,这一部同样以时间顺序,把一些零散的片段拼接在一起,但是却缺乏一条线把所有碎片串联。到这一部感觉导演已经失了表达的重心,要说他是以铁路为线索,但绝大部分时间只是在拍那一对父子,要说是以人为线索,塑造的那一对父子形象又是片面的,完全不够清晰立体。
真实,却又如梦似幻,尤其是对我这种在油田大国企长大的人来说,很熟悉,也和陌生,陌生是因为我错过了那个大下岗的年代,熟悉是因为我出生后,我有意识后,还能闻的到一丝大下岗后的残留下来气息,比如破旧的厂房,以前欣欣向荣的驾校,现在却很旧,已经有一些老司机在里面教人考驾校,对我抱怨到再也回不到从前那个红红火火的年代了,以前会开车是一个多么厉害的事情啊,司机是个多么稀罕的职业啊。
镜头一直在漫漫雪天无尽的轨道上,两旁滑过一个接一个的萧条巨大工厂。父亲入狱,小伙拿出富裕童年的照片落泪,老头出狱,儿子酒桌上哭诉思念:“你再惦记、你再惦记、没有我惦记你厉害”......生路被段,破屋遭撵,像奇迹一样的消失数月后,终在年三十,杜老头做出一桌好菜,揽来三两酒友,又用新买的移动电话叫上姘头来包饺子。而他曾巴结的那群铁道上混生活的汉子们呢?真是魔幻
围绕老工业区形成的城区已经破旧不堪,一些铁路职工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在这个困难的世纪之交为自己谋生计,加入进来的还有一些跟铁路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保安、拾荒人员。铁路早已不运货,火车在原先互为上下游的几个工厂间开来开去,并不挂斗,只跑车头。捡捡废铜烂铁,卖卖钱,只够采购些取暖资源,熬过寒天。即便曾经“履历辉煌”,见过不少世面的老一辈,这个时候也度日如年。
映后导演说:这些工人的数量非常大,可能有几千万,但从来没有人同情过他们...社会也从来没承担过对他们的责任,之后很多年也没有。这一部能真实感到一些同情,但镜头依然客观冷静,只是在聆听在反射。老杜和小杜的段落那种真实的绝望让人实在是坐立难安。感谢能有人把他们记录下来,能在如此平凡又落魄的生活中,拍出意象层面的东西(这一部的鞭炮和第一部的彩虹伞)。
铁西区第三部分不同于前两部,主要关注的对象从社会环境和宏观群体到微观个体,多了一些温情的东西。整个三部分的选材优秀得没话说。这部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在生活之外穿插的空长镜头对情感的推动作用明显比前两部要好(当然第二部最后的雾中风景也很动人)。当我们仔细观察最普通人的一生,会发现绝对不亚于非纪录电影中的情节,因为他们的反应是最为真实的反应。